昆明官渡区小学家教一对一体验


来源:昆明满分家教网 日期:2019-9-8


昆明家教:http://www.Kunmingjj.cn



昆明请家教热线电话:15559686926



昆明数学家教



昆明英语家教



从《惜誓》到《惜诵》,贾谊对屈原的继承



作者:2014-09-05 14:00:00阅读: 次文章来源: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论散文言辞犀利,观点鲜明,感情饱满,气势夺人,敢于针贬时弊,发表政见。后代文人和政客对其政论散文多有论述,评价极高。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辞赋家,是汉初辞赋创作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赋七篇,今存五篇。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是继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一公元前278)之后,骚体赋中的杰出代表,深受后世赞赏。这两篇赋为贾谊所作,自古以来毫无争议,但《惜誓》的作者问题,历来却争执不断,并且对于《惜誓》的艺术价值,历来评价也不高。比如,马积高在《赋史》中曾指出:此赋(指《惜誓》)绝不可能是贾谊的作品,而当是西汉末期一位被贬滴的失意者所为……作者是有文学修养的,但前段主要模拟《远游》,后段主要模拟《吊屈原赋》,在艺术上缺乏创造性。马积高先生一方而否认了《惜誓》为贾谊所作,另一方而也认为《惜誓》没有艺术创造性,艺术价值不高。笔者认为,从历代名家关于《惜誓》作者问题的论述及其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以及贾谊的生平来看,可以推定该赋确系贾谊所作。另外,《惜誓》与屈原的《惜诵》有诸多的承继关系,《惜誓》在很多方而接受了《惜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是目前学界尚未论及的。本文的论述目的,一方而为《惜誓》正名,发掘《惜誓》的艺术价值;另一方而,贾谊与屈原在经历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希望通过发掘《惜誓》对《惜诵》的承继关系,能探究两位天才作家内在精神的关联与沟通。







  一、《惜誓》作者考述







  相对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来说,《惜誓》影响较小,且关于其作者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东汉王逸言:《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但宋代朱熹(1130-1200)则言:《惜誓》者,汉梁太傅贾谊之作也,并解释说"《史》、《汉》于谊传独载《吊屈原》、《鹏鸟》二赋,而无此篇,故王逸虽谓‘或云谊作,而疑不能明’,独洪兴祖以为其间数语与《吊屈赋》词指略同,意为谊作无疑者。今玩其辞,实亦瑰异奇伟,计非谊莫能及,故特据洪说,而并录传中二赋,以备一家之言云。朱熹认为虽然《史记》、《汉书》只记载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但按照洪兴祖的说法,《惜誓》中的一些词句和《吊屈原赋》中的词句相同,故而也认为《惜誓》为贾谊所作。明代王夫之(1619-1692)也认为,今按贾谊渡湘水,为文以吊屈原,其词旨与此同。谊书若《陈政事疏》,《新书》,出入互见,而辞有详略,盖谊所著作,不嫌复出类如此。则其为谊作审矣。同样,王夫之的观点和洪兴祖、朱熹一样,都是从《惜誓》中的一些词句和《吊屈原赋》中的词句相似来断定《惜誓》为贾谊的作品。这种认知是有见地的,尤其是王夫之进一步指出,在贾谊的《陈政事疏》、《新书》中的词句出入互见、辞有详略,贾谊在文章中用自己其他文章中相似的词句来表达,并不是新鲜事。由此可见,朱熹、王夫之都认为《惜誓》为贾谊所作,是确定无疑的。







  然而,到了清代,学者王心耕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根据《惜誓》开篇所言余年老而日衰和后文的寿冉冉而日衰及况贤者之逢乱世哉等语,认为这与贾谊的身世不符,从而得出其非贾子遗文己不待辩的结论。近人亦有持此论者。再有,当代学者王泅原也认为此赋非贾谊所作,王泅原曾言:惜誓不是贾谊作,因此赋多道家言,前朱鸟,左苍龙,右白虎,吸众气,长生久仙,称赤松王乔。此种思想非惟屈原所无,贾谊亦不具。文辞格调也卑。末四句直从吊屈原赋移来,是生装上去的。他认为贾谊不具有道家思想,此赋却含有明显的道家理念。对于贾谊是否有道家思想倾向,马积高先生言贾谊是有道家思想的(有人以为贾谊无道家思想,不对。),接着又说但从其作品中找不到有神仙思想的依据。故他主张为慎重起见,以存疑为妥。







  对于王心耕的观点,笔者认为贾谊少年博学而多才,18岁便以诗文闻名乡里,才华出众,其见解也超出他人,深受汉文帝(前180一前157年在位)的厚爱和器重,20余岁便被召为博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所以他获得了博士们的敬佩,更获得汉文帝的破格摺升,一年之内便超迁至太中大夫,并议以任公卿之位。此时的贾谊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意欲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形势的发展却偏偏不如人愿,以周勃、灌婴等为首的老臣们却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又因汉文帝不满贾谊在朝中多次谏比游猎和讥讽邓通,于是天子疏远了贾谊,仅一年后贾谊便受谗被贬到偏远、低洼、潮湿的长沙。其在去长沙的途中,经过湘水,怀古伤今,与屈原产生共鸣。贾谊凭吊了屈原,写了著名的《吊屈原赋》,感慨屈原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悲愤。在长沙又恰逢鹏鸟进宅,按当地风俗,鹏鸟进宅,甚为不祥,主人将去。同时,偏僻潮湿的长沙也使他自认为将享寿不长,故作《月瞬鸟赋》,阐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人生将尽,却功不成,德不立,情绪低落、抑郁不振,故常与屈原作比,于是在作品中便以老年屈原的口吻来叙说自己的压抑与悲愤,可谓湛思渺虑,具有屈心。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贾谊是否有道家思想的问题,笔者认为,贾谊从小饱读诗书,完全是一种儒家书斋的生活,后来又被河南守吴公召为弟子。吴公与李斯为同乡,经常在一起学习、共事,而李斯深得先秦儒学大师荀子思想的精髓,所以贾谊的政治思想属于儒家一派。他的政论文《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不仅在形式上是《荀子》之《富国》、《议兵》诸篇的结构,而且在思想上也深得荀学修养。另外,其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倡民本思想,主张重农抑商、以农为本,力主削藩,等等,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一点是无可反驳的。但贾谊也有道家的思想倾向,其《鹏鸟赋》中的道家思想亦可略见一斑: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缓;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忽然为人兮,何足控传;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抵而比;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赋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句显然是化用了《老子》第58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则出自《庄子·外物》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不仅有对老庄文句的直接化用,而且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福祸相依的事物正反而互相影响循环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顺天委命、齐万物、同生死等荣辱的生命观更是对老庄哲学和思想的接受和继承。因此,认为贾谊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观点显然是不确切的。另外,《惜誓》中也含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如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沉靡以冲虚。飞朱鸟使先驱兮,架太一之象舆。苍龙蚴虬于左骆兮,白虎骋而为右雕。建日月以为盖兮,载玉女于车后。驰鹜于杳冥之中兮,休息"昆仑之墟,赤松、王乔皆在旁。二子拥琴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等等,也可以看出贾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朱鸟、苍龙、白虎,属于道家四象,昆仑、赤松、王乔均是道家神仙体系中的人物。由《月瞬鸟赋》、《惜誓》二赋可知贾谊是有道家思想倾向的。







  《惜誓》是屈原百余年后的作品,自屈原在两次放逐期间首创骚体赋后,到政治上相对是一派升平景象的文帝时期,很多文人为模仿屈原的楚辞作品,为文造情,但少有真正得楚辞真谛的作品。才华横溢的贾谊,18岁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22岁由廷尉吴公推荐,被汉文帝征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颇受重用。可开国元老大臣们却对他进行低毁和排挤,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虽然4年后又被召回京师,但并未被重用,只任梁怀王(汉文帝的少子)太傅。他的政治前途和人生经历与百年前的屈原极其相似,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在文章方而,贾谊更是继承了屈原的思想和情感。贾谊作《惜誓》即是哀痛屈原的遭遇,感慨自身的不幸。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说与屈原的《惜诵》一脉相承,感情丰富,气势宏大,远远胜过那些为文造情之作,堪称《惜诵》的姊妹篇。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与贾谊合在一起作传的独特匠心,他让我们体味到世人对有着相似命运的屈原与贾谊的崇敬与惋惜。明代茅坤在《史记钞》中言:太史公以屈贾同传,岂徒悼志业之未遂,寿命之不长哉!楚之亡也,以不听屈原;而汉事之缺,以谊之夭。二子之存亡,所系何如哉叩陈仁锡在《史记考》中也说: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屈贾二人在经历上如此相似,在抒发内心感情的文学作品上具有相似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体上看,贾谊的《惜誓》明显体现了对屈原《惜诵》的借鉴和吸收。这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所体现,而艺术上尤为突出,诸如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篇幅结构等方而都有迹可寻。







  二、《惜誓》对《惜诵》思想内容的接受







  《惜诵》是《九章》的第一篇。王逸在《楚辞章句》曾言:《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垫,思君念国,忧心周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意谓《九章》是屈原被流放后,忧国忧君的愤慨之作,表达的是自己的忠信之道。







  朱熹的《楚辞集注》亦言:《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叫清蒋骥云:原既得罪,触事成吟。后人辑之,共得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一地之言也。一般认为,《九章》







昆明大学生家教



昆明家教兼职



昆明家教网:http://www.Kunmingjj.cn



昆明请家教热线电话:15559686926  



昆明做家教联系QQ:1750178399 微信:jzxjy-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