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小小故事


来源:昆明大学生家教 日期:2019-9-12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朱邦芬院士的悟理人生





镜子看轿车


6小时前


全文4264字,预计阅读7分钟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设立于2004年教师节,是清华对在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的特别奖励,旨在激励全体教职工模范地履行培养人才的神圣职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奖项通常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3名,在过去15年来,已授予给15位清华大学教师。







今年获此殊荣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姚期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







昨日,我们推送了姚期智院士的人物特写(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姚期智被授予2019年“清华大学杰出贡献奖”》),今天,我们将推送朱邦芬院士的人物特写,敬请欣赏。












朱邦芬院士(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李派 摄)







行走在清华园,你多半不会注意到这位衣着朴素、笑容温和的先生。







但是在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你绝对无法忽视他为推动物理学科发展、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为端正学术风气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成长发展的掌舵人,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桃李满天下。







他不以善小而不为,除了为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很多指导性工作,还特别关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积极捍卫学术诚信,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考改革提供真知灼见。







从本科、研究生到成为一名教授,他一生“三进清华”。在科学馆、在理科楼,他带领同事和学生们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更热切地激励他们肩负使命、兼济天下。







他,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及高等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2019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朱邦芬院士。







01







“如果学校真的让我做







我将在物理系做一些改革”







2000年回清华工作时,朱邦芬是高等研究中心除名誉主任杨振宁、主任聂华桐外的第一个教授。







后来在2003年当上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认为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他曾在物理系落实国际评估专家意见的小组中提出过一些得到认可的意见和建议,并由此得到了担任系主任的提名。







从研究到管理,朱邦芬也曾有过犹豫、做过思想斗争,但面对复建后亟待改革发展的物理系和老师们的信任,朱邦芬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果学校真的让我做,我将在物理系做一些改革;如果学校不支持,那么我做这个系主任毫无意义。”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朱邦芬上任了。







他对物理系的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实行准聘长聘制度,真正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保证师资队伍的活力和水准;二是注重各专门委员会的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让教授、教师更多地参与到物理系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







准聘长聘制度的实施,开启了清华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系里很多决议现场投票、开票,则充分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系里重要事务的参与感和向心力。







而在日常的系务工作中,朱邦芬最看重两点:一是重视人才培育,二是聚焦人才引进“重点战略”。







朱邦芬在全系确立了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的认识。







在教学方面,物理系原先对工作量的规定是每人每年教64学时的课。朱邦芬提出,为了加强人才培养需要“加一点码”,教研系列教师每人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应该不少于96学时。







这项提议在全系教师大会上以2/3以上多数通过,体现了老师们对教学重要性的一致认同,也是很让朱邦芬高兴的一件事。







当时,物理系一批有科研实力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教学第一线,完善了基础课教师队伍的配置,优化了教学团队的结构。







朱邦芬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开设一门基础课程“固体物理(1)”和“高等半导体物理学”,不打折扣地完成全部教学工作量,十多年不曾间断。







当年那批物理系基础科学班(简称“基科班”)的毕业生们,既惊讶于作为系主任的朱邦芬能够叫出全系100多名本科生的名字,也感念系里为他们开出的丰盛课程“大餐”——2005年学校同意将基科班推广为大类模式后,朱邦芬亲任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小组组长,对于物理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普通物理课程,他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次建设”的要求,即开设四个系列的普通物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基础物理原理与实验”和“费曼物理学”在国内是一项创举。







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学生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2018年,物理基础课分层次建设与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到全校面向理工科的公共课“大学物理”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初步效果。







关于人才引进,物理系流传着一段佳话:近10年间物理学领域三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团队中,其核心成员都曾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被朱邦芬“相中”,并积极争取引进到清华。







清华物理系近三届系主任薛其坤、陈曦、王亚愚,也都是经朱邦芬之手来到清华,生根结果的。







朱邦芬不仅看人极准,对于学科建设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他引进的人才分别“落子”于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与光物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以及天体物理四大领域,成为各专业“挑大梁”的核心人物。







朱邦芬为引进人才考虑得极为周到:王亚愚至今记得当年自己尚在美国时,朱邦芬就已经为他招好了最优秀的学生,并且安排老师先帮助指导。从购置仪器设备到生活上的关照,朱邦芬的无微不至,让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王亚愚深深感受到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







引进人才也要关注教学,朱邦芬特别要求申请人在答辩时作30分钟对本领域的普及性综述,以确保他们对学科整体的透彻理解和教学能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朱邦芬着力引进的这一批优秀人才中,没有一位与他本人有过任何学术上的指导和合作关系。







他用自己的远见公心,为物理系各学科注入了丰沛的新鲜血液,也种下了未来蓬勃发展的一片种子。







02







“关键在于







营造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从基科班到学堂班,朱邦芬一直致力于答好“钱学森之问”,倾心培育中国自己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一方面,他亲力亲为,坚持每年上一门64学时的本科生课,担任学堂班学生的导师,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常一对一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他与同事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育人的理念和经验,如世界一流基础研究人才主要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如因材施教不是常见的“教早一点,教深一点,教难一点”,而是越优秀学生要给越大的自主空间,不要“圈养”,要“放养”;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主动性,一要靠学生的兴趣,二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等。







在总结基科班10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朱邦芬主持制定了清华学堂物理班实施方案,其中许多思路、提法、措施和做法后来被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采纳。







清华学堂物理班实行“学业导师(组)+Seminar导师”的全面导师制。10年来,包括6位院士、5位“千人计划”学者及一批长江学者、杰青等在内的60多位教授,都曾一对一地在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给予关心、帮助、指导,引领他们“登堂入室”,启航科研。







学堂班邀请多名国际著名学者讲授高水平的物理课程,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高水平交流和学术研修。







此外,朱邦芬还与项目主任李师群和学生导师筹划组织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如建立“清华学堂物理班科研实践基地”,开设“叶企孙学术沙龙”,发起“寻梦西南联大物理营”,组织与物理学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参观国内大科学工程、出国研修学生汇报交流活动,为每届毕业生编撰纪念册等等。







其中每一项,他都亲力亲为、尽量参加。学堂班的“预备生”制度,就诞生于朱邦芬与师生外出参观的火车上。












朱邦芬院士(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李派 摄)







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对于检验育人成果而言或许为时尚早。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迹象:从2001年到2019年,清华物理系共有17位毕业生(其中15位本科毕业生)获得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有2位本科毕业生获得“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在朱邦芬和物理系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清华学堂物理班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坚持在物理领域研究,廉骉、顾颖飞、李俊儒等一批毕业生在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普遍称赞。







03







“相信我们中早晚有人拿到诺贝尔奖







虽然我可能看不到”







朱邦芬曾用“人生悟理,物理人生”八个字概括自己读书与研究生活的点滴。一生中无论在农场、在矿山,在大师左右还是在学生身边,他总是在思考如何能学到更多,如何能做得更好。一旦认定,终身无悔。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强烈的使命感和文化传承的基因。







担任物理系系主任期间,他曾以物理系建系80周年为契机梳理系史,系统总结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叶企孙等前辈的教育思想。







他邀请彭桓武、黄祖洽等一批清华毕业的大师与学生面对面,在科学馆加固修缮时重新挖掘整理曾在那里闪光的人和事。







在朱邦芬看来,清华理科恢复后能够迅速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老清华的“香火”传承是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作了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实践,他追求“扎扎实实的期刊影响力”,认为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体现,在科学传播和争取学术话语权方面,也对科研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邦芬曾参与多次学术不端重大案例的调查,用两个“史无前例”概括我国科研诚信的现状(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社会各界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史无前例)。







围绕学术诚信问题,他每年要到全国各地作10场左右的报告;







清华学堂计划6个班级的“学术之道”讲座,他每年都先讲“学术之道始于走















昆明家教:http://www.Kunmingjj.cn



昆明家教网:http://www.Kunmingjj.cn